BGM: Pachelbel "Canon in D"
同事公益摄影分享,2019年11月3日拍摄于杭州西湖杨公堤景行桥,杭马36.5公里处。若跑者需要原始照片(免费),请联系QQ:543694778(微信同号)。
背景音乐赏析
卡农Canon的作者,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(1653-1706),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,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。“卡农”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,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。据统计,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~如果帕赫贝尔还在世的话,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。“卡农”并不是曲子的名字,而是一种音乐曲式,照字面上是“轮唱”的意思。简单说,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,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,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。“卡农”全长仅五分钟,旋律简单朴实,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,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,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,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。
卡农Canon——复调音乐的一种,原意为“规律”。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,直到最后……最后的一个小结,最后的一个和弦,它们会融合在一起,永不分离。缠绵极至的音乐,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。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,甜蜜宁静的忧伤。
每次听卡农,心里就说不出来的感觉,而且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感受,就像是两个人,一个追着另一个,一直追不到,直到最后到一起,宁静的忧伤,到底是悲伤,欢喜还是愉悦我也说不上来是什么。真想一直陶醉在这旋律中,不管它,继续去感受“那一段已逝的永不分离那一段变奏不停的追逐,和那一片结束之后的空洞?”
帕赫贝尔是巴赫的老师,这首最著名的曲子里,一样带着巴洛克时期的虔诚与庄重。即便如此,依然难以抑制曲子里体现的款款深情。众所周知的,这是一首纪念亡妻的曲子。创作之时,他必定承受着深切的怀念和巨大的悲痛。这是足以压垮人精神的重负,而他扛着这样的重负写出了这首全世界最受喜爱的曲子。我们无法解释支持他的那种力量,只好称之为爱情。
也许对他而言,有回忆,有信念,还有上帝天堂和重逢,心有所得,心有所托,便不苦了。寂寞对他而言,只是一座桥,通向理想的彼岸。只是尽管如此,思念仍然是思念。
某人说,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情。当可以作为这首曲子最好的注脚。纷繁复杂的离离合合,时过境迁再回首总变得简化,无非爱了不爱了聚了散了。那些不可言状的心情呢,也许散落了,也许珍藏了,有什么关系呢,都是过去了。也许,我只是一段简单的旋律,你只是一段简单的旋律,在你追我赶纠结不清回环反复中,不知不觉就写成了华美的乐章。幸福是动人的,不幸也同样动人,只是欣赏后者的人很多,都为之深深感动却敬而远之。
在旋律形成的庞大磁场空间里,上演着一出永不落幕的爱恨情仇。音乐穿越时空的阻隔,任凭年华来去自由,保护着我们青春的容颜不曾老去。当用心去聆听的时候,你也能找到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。
我觉得我不刻意去想写了些什么。只是不可抑制的,这首曲子在耳边脑海萦绕;不可抑制的,思绪千回百转在思念;不可抑制的,敲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。
帕赫贝尔(原作者)在他10几岁的时候,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,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,也学会了钢琴。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芭芭拉·盖布勒,家里有钱有势,芭芭拉·盖布勒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,自从到教堂听帕赫贝尔弹的曲子,就爱上了他。很多有钱人上门向芭芭拉·盖布勒提亲都被拒绝了,因为芭芭拉·盖布勒心里只喜欢帕赫贝尔。但女孩比较害羞,从小被宠到大的芭芭拉·盖布勒一直不敢向帕赫贝尔表白,后来芭芭拉·盖布勒就找了个理由,说要去帕赫贝尔那里学钢琴,她对帕赫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,希望可以拜师学艺。帕赫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。但芭芭拉·盖布勒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,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,遭到了帕赫贝尔一再的责骂。芭芭拉·盖布勒心里委屈,但还是一直跟帕赫贝尔,希望帕赫贝尔能明白自己的心意。终于有一天帕赫贝尔对芭芭拉·盖布勒说:“你走吧,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。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。”芭芭拉·盖布勒听后,对自己说:“不要说我不行~帕赫贝尔。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,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~” 半年里,芭芭拉·盖布勒天天练习,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,困了就趴着睡一会。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,芭芭拉·盖布勒参加了比赛,果真的拿了奖。芭芭拉·盖布勒想拿这个奖杯去帕赫贝尔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,帕赫贝尔已经走了。当时正值战乱,帕赫贝尔被征去打仗,芭芭拉·盖布勒说:“好,我等他回来。”就这样芭芭拉·盖布勒等了帕赫贝尔3年多。
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芭芭拉·盖布勒 ,村长的儿子很清楚芭芭拉·盖布勒已经心有所属,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,说那就是帕赫贝尔,但没有人可以对证,芭芭拉·盖布勒相信帕赫贝尔真的已经死了,趴在"帕赫贝尔"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,那时,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芭芭拉·盖布勒提亲,芭芭拉·盖布勒没有理睬。在3天后晚上, 芭芭拉·盖布勒割腕自杀了。而帕赫贝尔在芭芭拉·盖布勒离开的半年里,他发现没有芭芭拉·盖布勒在身边,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。帕赫贝尔在芭芭拉·盖布勒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芭芭拉·盖布勒,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。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,做为向芭芭拉·盖布勒求婚的礼物,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/3的时候。他被招去打仗了,在战乱中,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,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芭芭拉·盖布勒,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......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。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/3。在芭芭拉·盖布勒自杀后了第2个月,帕赫贝尔回到了村里。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芭芭拉·盖布勒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,他咆哮着,放声大哭。他找到了芭芭拉·盖布勒的家人,问她现在葬在哪。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帕赫贝尔,随后的一次礼拜,帕赫贝尔招集他们村和芭芭拉·盖布勒村上所有的人,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,弹出了卡农“Canon(D Major)”。之后,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了。
看了这个故事才明白作者演奏时的意境,难怪卡农成为爱情的千古配音,原来前面1/3是"I",中间部分是"Love You",最后1/3是"Forever"。
这首很经典的曲子,叫做《卡农(Canon)》。很简单的谱曲,却引得千千万万的人为之痴狂、为之着迷。第一次听的就是Canon in D。
先讲了一下它的历史。卡农小组说:“《Canon in D》原名《Canon and Gigue in D》,由帕赫尔贝尔作于1680-1690年。它其实是一种曲式,数个声部都会依次出现,交叉进行,相互追随,单调的旋律却呈现丰富的感情。悠扬缠绵的旋律,甜蜜而宁静的忧伤,自然感动,它无时无刻地伴随着我们,鼓励着我们,给我们空气、阳光和水份。”
其实,我已经快要把它遗忘了。那天,在某个精品店,看到了小小的音乐盒,木头做的盒子,有点复古;但不是全金属机械机芯,又显得那么功利。老板说,这几个音乐盒只有天空之城的调调了,卡农进货少,已经卖完了。我拿起其中一个,靠近耳朵,轻轻摇动音乐盒的把手,音符就仿佛落地的珠子,一个接一个地蹦了出来,跳跃着跑进耳朵,钻进心里。八音盒的魅力真的很大。
Canon——复调音乐的一种,原意为“规律”。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。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(唱) 一旋律时,即称为卡农。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,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。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,直到最后??最后的一个小结,最后的一个和弦,它们会融合在一起,永不分离。缠绵极至的音乐,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。
因为乐曲优美,表达的像美丽的爱情一样,赋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。从乐曲本身来讲,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,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,不过都是练习罢了,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,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,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,长笛和钢琴的,中提琴和钢琴的??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,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,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赫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。因为帕赫贝尔创作的这首卡农非常出色,流传甚广,三百年后,魅力依然不减,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。那么关于乐曲的起源,作者的创作动机,也给人丰富的联想,出现这个故事也不足为奇。但从帕赫贝尔的生平来讲,这个故事不是真的,也许只是后人编出来的爱情故事罢了。
帕赫贝尔创作了优美曲子,可以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,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诠释这首曲子,以凄婉的爱情故事,赋予乐曲以新的内涵,使得乐曲更加动人。不要想这故事是否真实,欣赏的是乐曲本身的艺术魅力。
或许您还可以看看